至2009年,雪花以837万千升的销量比第二位青啤的591万千升,整整多出246万千升。这表明,重要的不仅在有钱买,还在于吃进来能否消化。
华润雪花总量超过青啤始于2006年,2006年雪花出现了一次爆发性增长,当年比2005年增幅高达48%。而从2005年起,青啤提出“先强后大”的理论,在强与大之间摇摆5年之久。
严旭女士从华南事业部起家到成为青啤营销总部总经理、青啤全球营销总裁,积极推动青啤激情文化的品牌年轻化运动(青啤激情文化是金志国所倡导),但2010年末的突然离职,似乎为青啤未来的“变阵”埋下伏笔。
我们反复强调,雪花之所以快速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第一销量品牌,绝不是华润的国字背景、资本实力----这些青啤、燕京等都有,而是华润雪花制定了符合中国啤酒市场结构的战略及商业模式,包括并购、产品、品牌、渠道战略。
并购战略
雪花过去的经验表明,在省会城市建立生产基地,是争霸省区品牌主导权的关键一环。雪花在哈尔滨市场快速将哈啤的老大地位击落,增强了雪花优先在省会布局的坚定性。
其次是建设单体大厂模式,即以20万千升以上的生产厂为核心,压缩或取消规模较小的生产厂。这是保证规模效益的前提。青啤之所以在2005年不得不放慢收购的步伐,原因就是吃多了小厂---一是多为区域品牌(所谓休克鱼),二是单体产能都在10万千升以下,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区域品牌的辐射半径有限,造成消化不良的弊病。
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核心并不是所谓的品牌核心价值,而是品牌架构,品牌架构错误将导致企业市场策略的走样。
华润雪花的品牌战略有两个核心:第一是创立全国统一的雪花品牌,第二是采用主副品牌的品牌架构,包括勇闯天涯这样的个性品牌也被强制称为“雪花勇闯天涯”。
西方定位论的品牌理论则认为一个品牌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定位,特别是价格档次跨度的不同产品应该有不同的品牌名称。在这种理论的主导下,青啤采用的“1+X” (青岛haicent.com品牌+区域品牌(山水、汉斯、崂山)+地方品牌)混合品牌架构,燕京、百威英博则采取的保留各地方主导多品牌架构,这些品牌架构造成“整而不合”散兵局面。
雪花选择了正确的品牌架构即主副品牌架构,这样可以建立主品牌的强势影响力,如雪花的清爽、特制、超爽、纯生、炫彩等。
产品战略
至2007年雪花已经形成了较规范的基于中国啤酒市场价格带-渠道类型的产品组合战略:就是将低端市场留给被收购的地方品牌,雪花品牌产品覆盖主流及以上的所有价格区间,勇闯天涯是多品牌的一个尝试,但是还是回到了雪花主品牌的架构之下。
中国啤酒市场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对于中国啤酒市场来说,要实现整合,唯一的出路只能是定位在大众主流(及主流高)价格区间的品牌,这个价格区间的总销量占到整体市场结构的50%左右。
中国啤酒虽然从主流低价格区间(零售价2元/瓶以下、地方品牌)的低价值市场里脱身,实现主流及主流高两个价格区间(零售价3—5元/瓶、雪花为代表)市场快速放大销量的局面,但中高档(6—9元/瓶、青啤为代表)、高档(10元/瓶以上、百威为代表)市场虽然也是快速增长,但相比主流市场的规模而言占比很小。
中国酒网酒类营销上一页:王老吉的品牌“上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