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大概仍然会卖得很好
这已经不是什么新的洞见了。
看看过去几年的明星产品,从运动饮料到植物蛋白食品,从低糖、低卡、有机、无防腐剂到诸如“无反式脂肪酸”、“非浓缩还原”之类似乎有些过于拗口的专业概念,几乎所有的食品饮料企业都在努力让自己看上去更绿色健康。
健康食品
中国人长期以来有多么热爱“养生”,已经可以从父母一辈朋友圈里分享的半真半假的流言和近乎“玄学”的养生电视节目得到印证。另一方面,健康餐饮也在全球的青年一代中成为某种政治正确。身材走样不仅不美,也被视作很多健康威胁的罪魁,甚至是某种可鄙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便便大腹已经成为堕落放纵的代名词,而“三分练七分吃”则是拥有迷人身材的意见领袖们的口头禅。
我们已经看到很多食品饮料巨头在创新研发和市场营销上为此付出努力。雀巢(Nestlé)最近宣布研发了一种同样甜度但可以降低卡路里的新型甜味剂;可口可乐则在新品Coca-Cola Life中使用了天然甜味剂甜菊素;卡夫(Kraft)承诺其芝士通心粉将使用不含防腐剂和人工合成色素的新配方;麦当劳承诺将减少采购使用人类抗生素的禽畜原料;而百事集团(pepsiCo)则高调宣布,到2025年该公司旗下2/3的12盎司装(约合354毫升)饮料的热量将控制在100卡路里以内。毋庸置疑,这个名单在2017年还会越来越长。
同时,一些新兴的初创企业在这波热潮中出尽风头,他们的拳头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鲜榨果汁、植物蛋白饮料、色拉和低卡路里的酒精饮料等。这些小型企业已经引起了行业巨头们的兴趣,包括可口可乐、百威英博等企业都开始将其作为收购标的——他们对于这些遇到瓶颈的大企业来说,是不错的新增长点。
中国胃吃世界
电子商务的发展极大开拓了中国消费者的眼界和胃口。市场研究机构凯度(Kantar Retail)指出,2016年食品饮料在电商B2C渠道的年增长率达到67.5%,其中进口国际品牌表现殊为亮眼。
按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到2018年,中国将吃掉4800亿元的进口食品,位居全球第一。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指出,目前进口休闲零食销售额占到了线上进口食品的40%,2012年-2015年平均增长率超过80%,远高于其它品类。
进口食品
对于不同品类而言,消费者选择洋货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食品安全仍然是消费者购买进口乳制品和配方奶粉的重要考量因素。而受够了大同小异的国产大厂牌啤酒的消费者,猎奇尝鲜成为他们转向进口啤酒的主要原因,诸如瓦伦丁(Wurenbacher)、爱士堡(Eichbaum)、奥丁格(Oettinger)等线下渠道较为少见的国际品牌成为了京东平台的明星,在啤酒行业连年减产的背景下,进口啤酒的逆势发展让本土厂商们有些眼红。
进口零食也是培养“网红爆款”温床。日本的生巧克力、韩国的薯片和泡面、东南亚的芒果干、美国超市Costco的自营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坚果……这些产品已经成为以一二线城市的中年女性为主的零食网购人群购物车里的常客。
逐渐开放的贸易政策进一步为中国消费者“足不出户吃遍全球”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来自这个南半球国家的牛羊肉、葡萄酒、海鲜和橄榄油等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餐桌上。另一个利好消息是,中国与挪威近日发表关系正常化声明,未来中国消费者将有望享用更多来自挪威的三文鱼。
方便当然是最好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懒惰是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懒得出门觅食的阿宅们催生了繁荣的餐饮外卖业务。根据艾瑞咨询的报告,2016年4月主要第三方外卖平台的月度覆盖人数已经达到1705万,2018年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估计会达到整体餐饮消费的18.4%。
毕竟,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还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亲手下厨房做菜呢?
为了方便习惯了在手机上戳戳屏幕就等着外卖小哥上门的消费者,餐饮和食品企业也动足了脑筋。连锁快餐店德克士透露,2016年外卖业务占整体营收的贡献已达到约20%,他们甚至为一款咖喱饭改进了包装,设计了防止汤汁溅溢的独立密封盒。本土零食企业三只松鼠则在其坚果快递盒中附赠了开壳器、果壳袋和密封夹等十分实用的小礼品,这个在电商网站中成长起来的淘品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不可谓不体贴。
此外,可用微波炉或烤箱简单加工的半成品以及果蔬大拌菜等,也很好地迎合了年轻人喜欢简单、快捷烹调方式的需求。
中国酒网酒类营销上一页:白酒,下一站投资热点
下一页汾酒:文化营销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