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芙蓉”现象到“恶俗”广告

2017-01-02 05:31:28 酒类营销

突然有一天,互联网上横空出世了一个位“芙蓉姐姐”,她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自信”和“张扬”,先是迅速蹿红网络,然后蔓延到广大传媒,可以说是线上线下全覆盖,一提到“S”曲线,大家自然就会想到芙蓉姐姐的招牌动作,当然还有她雷死人不偿命的“口无遮拦”。芙蓉姐姐更是获得了“2009年中国互联网经济领袖论坛”个人网站奖项,这是她首次获得互联网个人奖项,同时在2009年,芙蓉姐姐在电影《A面B面》中又有了精彩表演,让人耳目一新。

在芙蓉之后,也许是看到了这一夜成名的捷径,越来越多的芙蓉们张牙舞爪、争先恐后,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至少我是知道“芙蓉哥哥”、“妖娆哥哥”以及目前正在火爆的“凤姐”。这些芙蓉们无一例外是利用了大众猎奇的心理,搏眼球、搏出位,无非是一些刺激的照片,大胆的言语,夸张的表演等等,就是通过恶搞自己娱乐大家,加上一些媒体推波助澜,反正是搭个顺风车罢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芙蓉姐姐之后的这一批“网络红人”,虽然他们各有各的“搞怪”之处,但他们几乎就是把芙蓉姐姐早期成名之路照搬一遍,可是,为什么芙蓉姐姐可以一直被大家所关注,是网络的“常青树”,而其他同出一辙、红极一时的芙蓉们,却销声匿迹了?如果大家真的把芙蓉姐姐和其他网络红人混为一谈,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开始很厌恶芙蓉姐姐,因为她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一个正常人的范畴,想出名想疯了,但是自从我在网上听过芙蓉姐姐的一段有关爱情的诗朗诵以后,我对她的印象大为改观,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虽然不够专业,但她打动了我。

如果你是芙蓉姐姐的粉丝,在她出道的这几年里,很容易看出芙蓉并不是一味恶搞,而是慢慢在改变,从形象设计上来看,今年芙蓉姐姐拍的几组写真,形象大为改观,我个人认为,虽然不能说她是在从非主流向主流靠近,但至少是她在不断的抛出一些新的东西,而且这些新的东西,更好的迎合了大家的需求,或者说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接受,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如果芙蓉姐姐只是一味的恶搞下去,当大家“审美疲劳”的时候,当有更多新人涌出的时候,当有更多新鲜事吸引大家眼球的时候,那芙蓉只能被大家所遗忘;另一个角度,大众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芙蓉们的那种恶搞,只能满足一部分人娱乐消遣的需求,而这种满足还是最浅层次的,很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替代,这还不像玩网游,能持续的吸引你,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芙蓉”最多只能是红极一时,到最后就销声匿迹了。

对于芙蓉现象,我突然联想到了一些被大众批评的“恶俗”广告,比如“恒源祥”的两则广告:一则是低沉的男声反复12遍“恒源祥,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另一个是童声念出的十二生肖名称穿插其间,从“鼠鼠鼠”、“牛牛牛”,直到“猪猪猪”。还有众人皆知的脑白金“今年过年不收礼呀”的广告;还有“斯达舒”——“四大叔”的广告等等;无不让人拍案而起,恶心到浑身鸡皮疙瘩,我认为这简直是“强奸”大家的眼睛和耳朵了。

我想中国的广告界不会连一个像样的广告都没有吧,但是为什么像“恒源祥”这样的大企业会选择使用这种“恶俗”的方式?难道偌大的一个公司里没有一个有正常审美观点的人?也许这就是一种芙蓉现象,企业可以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毕竟被骂也是一种出名吧,不管怎么“恶俗”,不管怎么恶搞自己的企业,怎么“糟蹋”自己的品牌,反正记住的人多了,我成名了,我销量提升了!在这里我又突然想到了小沈阳,我知道很多人都对他不屑一顾,但是不管人家怎么“娘娘腔”,怎么“低俗”,人家火了,挣大钱了。估计很多企业都会疑惑了,怎么大家都说恶俗的广告,却能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利益呢?怎么一个看似“正常”的广告却没什么效果呢?

中国酒网酒类营销